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左传》之前的一些历史脉络

《左传》之前的一些历史脉络

这几天来,每日早上雷打不动的读(抄)起了《古文观止》,但很快发现人名、地名、年代、事件都云里雾里,若只看故事本身,虽也能讲出一番道理,但是又容易说得太空太泛。

而之所以云里雾里,是因为对那时的历史缺少了解。古文观止开篇即春秋左传,因为是选编,所以缺失了左传里按年代月份记录的事件表,人物、事件就会很割裂;而人物从哪里来,也就是春秋之前的时代大背景又没有交代,像“郑庄公何许人也,为何他说祖上新建的城邑?”都不得而知。所以在背景和时间线上都缺少材料支撑,这对于吴楚材这样饱读经书的人不在话下,我等后人便要下些功夫。

下功夫的切口就在于回归历史本身,一条是厘清时间线,一条是查阅相关史料文献。

厘清时间线

厘清时间线可以借助百度百科和百度星图,查找西周,就会把西周历代君王的名字、谥号、在位时间、血缘/人物关系、关键事迹一一告知。

在时间线上,西周共12位君主,从姬发在公元前1046年于牧野大战商纣、建立周王朝开始,经周成王(姬发之子、13岁即位,周公旦辅佐)、周康王两代四十多年的“成康之治”让周日益强大,到在位五十多年、在上古故事和盗墓故事里广为人知、令人艳羡的周穆王因不断出征周边民族而使周天子日渐失去威信。

而周穆王多次出门旅游带来的财政压力让他的子孙几代都无法翻身,他的儿子周共王只能靠拿封地赏诸侯大夫,结果是疆域越来越小;孙子周懿王生性懦弱,沦落到被外族犬戎等侵犯而还击时差强人意,被迫迁都两次,诸侯、百姓纷纷不满,加上天灾无助,在位八年就抑郁而终。

懿王死后,他的叔父周孝王夺了君王之位,是西周史上第一个不按照周的“嫡长子继承制”而登上王位的君主,司马迁在史记里也只用两句话记录了孝王——“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而孝王之所以成为“孝”,在于他于国难危机之时力挽狂澜外族归顺、整顿内政严肃宫纪恢复礼制。孝王任用申侯不费一兵一卒征服犬戎,而在识人方面孝王见非子这个人精明能干、善于养马,于是让他为王室养马,这对强军提供了重要保障,有效抵御了外族人的觊觎、威胁。而非子也因为养马有功,受封于秦邑,建立秦国,号称秦嬴。而他就是未来统一六国的嬴政的先祖。

可惜孝王未完成大业,中道薨。由当年被夺王位的太子即位,是为周夷王。他在位时已处周下行衰落期,诸侯国互相攻伐、不来朝贡,楚国国君更是效仿周天子,给自己的孩子们分封为王。而周夷王自己也有听信谗言烹杀齐国国君齐哀公的事情。

后经周夷王之子周宣王姬静重整朝纲、效仿文王遗风,任用贤人能人,出现了短暂的中兴时刻。可惜晚年的他昏聩霸道、滥杀大臣,加上几次出征大败,干涉鲁国内政,使他终失信于诸侯、臣子、民众。传闻他被杜伯的冤魂射杀而死。

最后一位西周天子就是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了。周幽王在位时,西周都城镐京地震,泾河、渭河、洛河三川皆震、干涸无水,岐山崩塌。再加上他不理朝政、任用奸佞之人,更是宠溺褒姒,废掉申后,致使申后父亲联合犬戎等国,一举杀掉了周幽王,终使西周灭亡。

与他一同被杀害的还有一人,就是他的叔父郑桓公,也就是郑庄公的爷爷。郑桓公在司徒任上时,对周民和协安抚,深得人心。后来见周幽王沉迷褒姒,便为子孙早做打算,迁到洛河以东、黄河以南。所以郑庄公说他的城邑是新建的城邑,到他这一代不过几十年。

史料文献

关于西周的资料甚是寥寥,有周易、尚书中部分内容是西周作品,还有一部非常经典的耳熟能详的——《诗经》,其中雅、周颂、还有十五国风中的豳风。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

所以搭配着诗经,去读左传、古文观止,又有很多可以明白的了。

比如卫国卫庄公的妻子庄姜,左传说,“庄姜美而无子,卫人为赋《硕人》也。”硕人是什么,就是诗经里卫风中的一首诗。其中你一定知道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出自这里。

如此一来,是不是觉得亲切了许多。

所以,当有了时间线后,我们大概了解了这个发展的脉络,像一棵树有了枝干。而诗经和左传里的故事,就像叶、像花。而我们就像树下纳凉的孩子,在夏日的风中,听他们诉说那“原史时代”的故事。

公众号:小童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