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的根本不同
儒道互补,其可以互补的部分正是其不同点。就至高理想而言,儒道还是有些相似的,但两家的实现路径有着根本的不同,儒家主张礼制,道家主张打破礼制,解放百姓。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可见老子对礼的精通,正是因为他精通礼,才知道礼消极的一面。孔子时代已经礼崩乐坏,孔子试图恢复周礼,实际上却是处处碰壁,他心目中的礼制并没有建设起来,老子认为这是徒劳无功的,倒不如无为而治的效果好。纵观中国历史,还是儒家主导的礼制管理成了主流,道家处于辅助的地位,或者更多是哲学思辨的学问,对提高民智非常有利。客观而言,礼制更容易操作,毕竟是制度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人群的伦理和秩序化的管理,缺点就是限制了个性和思想多元,人被网格化,活力不足。道家试图打破礼制束缚,释放自由,让百姓皆谓我自然,这种多元化的自然无为法,保护了一部分人的个性和思想自由,从而激发了创造力,难能可贵,古代文学作品的浪漫和丰富的想象是可以归功于道家的。
孔子的初衷是人道和民本的,但是礼制还是有等级的事实,在执行的过程中很难实现人人平等,也很难兑现百姓的监督权。道家则让官员隐身,让百姓不知有之,这自然就会打破礼制及其身份等级的固化,实现社会平等,是非常理想化的模式,也更难实现。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对孔孟初衷也有所改造,礼制等级更加严格,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再出现,虽然科举考试可以从平民阶层选拔人才,但仅限于精英选拔,并非普及性的开启民智,下层百姓大多还是文盲。道家则隐居于百姓当中,同情百姓疾苦,虽然对百姓也没怎么启智开蒙,但是给上层统治者传递了民生疾苦的信号,也试图规劝国君以百姓心为心,实际上还是权力下放,给百姓更多的自治自由,这当然也是更艰难的,因为施舍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道家思想也是属于精英阶层,尚需下移普及,也需要转换思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