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也是郭璞的迷弟?
杂县寓鲁门,风暖将为灾。
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
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
姮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
升降随长烟,飘飖戏九垓。
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
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
对于没有接触过这首诗的人来说,恐怕会认为这是出自李白的手笔。
的确,这首诗仙气充盈,文采飞扬,又有“蓬莱”“金银台”这样的“李白元素”。譬如在李白《游泰山六首》中就有“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名句。
不过这首诗的作者比李白的时代要早了400年,他就是魏晋玄学的泰斗——郭璞。
我在播客中曾经重点介绍过郭璞的生平,以及分享了玄学的案例与内核。本篇也旨在对郭璞的生平做一段补充,供听过播客的朋友们进一步了解郭璞的成就。
不过与他的玄学成就相比,郭璞在诗歌文学上也堪称奇才。在后世对玄学的长期遮掩下,反而说到郭璞,学界对他的《游仙诗》印象更深。
历代对郭璞的著作收录情况不一,特别是在两晋这样的乱世,散佚情况极其严重。饶是如此,郭璞的诗歌流传至今也有超过四十首,包括开篇的《游仙诗.杂县寓鲁门》。
郭璞的游仙诗被南朝著名的文学家钟嵘评价为“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古籍《文心雕龙》中也说“景纯(郭璞字)仙篇,挺拔而俊”。
可以说,郭璞是将当时平淡的诗歌朝“仙气飘逸”的方向转变的关键人物,而游仙诗中出现的元素,经由陶潜,鲍照的变革,奠定了唐诗的骨气和诗风。
李白作为《游仙诗》的忠实读者,也热衷于圣地巡礼,在《感兴》中写道“十五好剑术,仙游未曾歇”,而《游泰山六首》中,对白鹿,仙人,王母池,织女等意向的运用,堪称郭璞的一脉相承。
清代王琦注解《李太白全集》时便对比称“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引用郭璞“升降随长烟,飘颻戏九垓”,可窥见李白的玄学思路之根源。
在播客中,我引用了主流的说法,郭璞舍生而取义,帮助晋王室平定了王家的叛乱,护佑了黎民百姓。有些人会很奇怪,玄学家为何有如此厚重的儒家色彩?
其实在《晋书》中,“璞消灾转祸,时人言京,管,不及。”就透露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家特征。汉代独尊儒术,京房便是西汉时期《京易》的首创者,也是汉代儒家重视天人关系,与阴阳家合流所产生的,因此在魏晋时期,玄学家的道家与儒家色彩是共存的。
而在玄学发展的越来越兴盛之后,东晋道家葛洪,也就是抱朴子。对郭璞的死做出了另一番解释,称:
郭璞曾与水仙习得兵解之术,待到郭璞死后,江水暴涨,几日之后,人们都说在城中见到一位和郭璞长相,说话完全一致的人。王敦不信,找到郭璞下葬的地方开棺验尸,发现尸首早已不见。
兵解术,便是玄学中修仙者若死于兵刃则能登仙的法术。在葛洪注记了这段传说之后,郭璞也被民间供奉为水仙,直到今日依然在道教中有一席之地。
而这样的结局,想必也更符合世人对郭璞的浪漫想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