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书– 张骞传
今天读到的张骞出使西域。捧着地图和百度一个一个艰难地对着地名。
月氏(音月支)国,大约在现在的新疆,伊利一带。
大宛(音大渊)国,约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他们不算游牧,耕种为主,就是出产汗血宝马的那个地方。
大夏国,现在的阿富汗
乌孙国,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
身毒国,印度
汉朝的西边,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围着的就是这些国家了。
神秘,粗粝,香料,彪悍,是我对西域国家们的印象。
托现代各类旅行杂志和纪录片的福,随意翻了一翻,满目浓烈的异域风情,莹翠到妖异的绿松石,配色大胆繁复、几何花纹的织毯。于我一个现代人的审美都有着强烈的冲击力,更何况是2000多年前的张骞。
说张骞,他的出使月氏并不顺利,和牧羊的苏武一样,被匈奴扣下,匈奴王说:月氏在我匈奴的北边,你们汉朝去出使干嘛?就好像我要派使者穿过汉去南越,你们肯听我的吗?(原文: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看这个匈奴王说话,我猜这位单于大概是知道一点春秋连横合纵的故事,对啊,讲得挺在理。汉朝你去干嘛呢?居心叵测了吧。我看的时候偷笑了一下。
张骞在匈奴一呆就是十多年。也和苏武一样,娶妻生子。但,汉书重书一笔:骞持汉节不失。(原文,予妻,生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史书的笔法,下笔如刀,往往就在区区几个字。远离故土,不失初心,持汉节不变,十几年。古人的坚持,如张骞,如苏武,如泣泪而奏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
怎么说呢,我在想,如今的世界里,有那么多的随心所欲,速食的关系,轻易地放弃。最常听到的是,你开心就好。在故纸堆里,默默翻看这些古人,这些略显愚蠢的坚持….我轻轻地叹一口气。
张骞出使时候百余人,回来时只有他和一个胡人。
西域有不死不倒不朽的三千胡杨,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但西域没有东风拂尽宫墙柳,也没有芭蕉滴雨凉初透。
值不值得,只有活在当下的人,自己知道。
张骞传看到后面,其实挺失望的。
张骞带来的西域种种,各种奇闻异谷,珍宝财物,还有大宛汗血马,武帝爱马。
于是一年之内,皇帝派人出使西域十几次,连续多年。路途遥远,战乱频生,使者们多有死伤,渐渐的,为了利,也为了保命,很多出使的人带回的都是谄媚皇帝的夸大其词,而西域各国的人也渐渐发觉中原人的以次充好,狡黠奸诈。
汉书张骞传的后半段,很忠实地再现了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和穷兵黩武。
因为大宛拒绝交换汗血马,武帝派李广利伐宛。道长,沿途小国不肯供给这支汉军,打得下城池才有吃的,打不下就挨饿,最后,只剩十分之一的人,无奈之下引兵回朝,来回路上就花了两年时间,上书武帝,路远,不是怕打仗,是没有吃的,人已经快死光了,没办法打下大宛,回答他们的,是汉武帝的恼羞成怒,下令关闭玉门关,士兵敢进就杀了。(原文 使上书言:“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原且罢兵,益发而复往。”天子闻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读这一段,当权者的冷酷,对内的凶残,熟悉吗?
再来一段,河西走廊开了以后,西域各国来使也很多,于是汉武帝周围围满外国人,大行赏赐,酒池肉林,展示库中珍物,显示汉朝富贵,到了令人惊骇的地步(原文,悉从外国客….散财帛以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以览示汉富厚焉…於是大觳抵,出奇戏诸怪物…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仓库府藏之积,见汉之广大,倾骇之。)
读这一段,对权力的变态展示,对外的自大,熟悉吗?
冷眼旁观,有时候,心里也想,如我之类蚍蜉草民活在天地之中,其实,书里的人和事,悲和哀,于今,都是一样的。读史的乐趣,像人挠头皮屑,不挠觉得痒,挠多了觉得痛。
黑格尔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