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五千年:五百年当有王者兴
1、
前阵子电影《封神》热播,又掀起一阵为殷纣王翻案的风潮,其中有一种广为传播的观点大致如下:
殷纣王文武双全,商朝的文化非常高明。周国属于偏于一隅的蛮荒之地,文化落后。但是呢,因为商朝军队主力一直在东边与东夷作战,于是周国捡了一个漏,趁虚奇兵打入了首都,灭了商,建了周。
近些年来,疑古与翻案思潮特别盛行,自媒体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上古时期夏商时期史料缺乏,所以更是什么论调都有。
对上述观点,笔者没有能力鉴别。但是有一点我是不信的——“周国文化落后,属于蛮荒野国。”
理由很简单——周文王创后天八卦,周公为六十四卦写爻辞、创周礼。这都是人类思维顶级水准。周国不可能文化落后。
由这个点,引发一个思考:每一个时代的今人,都觉得本朝开国是开天辟地之举,是维新,是革/命,有神圣价值,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大事。本朝是历史发展至今最重要的时刻。
好像,不太,有点疑问吧。
“商汤ge命”,“武王ge命”,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再进一步,黄帝统一华夏,禹或启开启家天下,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打出汉民族元音,隋唐结束南北分裂,明太祖驱逐鞑虏,这些不是宏大崭新的开始?不是一套宏大崭新的组织方式、价值观、理念、信仰、制度的重新确立?
这个思路成线,会很自然地出来一句什么话?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这句话,中国人都很熟,扎在骨子里的。
2、
这句话听起来很熟,也很酷,但是好像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说说个人看法:
这句断语出自孟子(前372—前289),孟子是圣人,后世读书人多是他的弟子,所以这句话后世流传很广。
孟子为什么说一句这呢?
这是他对过往历史规律的观察与总结。
你看我梳理的这个时间线。
在孟子之前,有四次大革/命,五个终极一统华夏的王者出现。
第一个,始祖黄帝(前2717—前2599);
第二个,尧舜禹时期,取中间的这位代表人物舜(前2162—前2073)
第三个,商汤革夏禹一脉的神圣性,汤(前1670—前1587)
第四个,周文王、武王革殷商的天之子地位,周文王(前1152—1056)
第五个,留意啊,这个时期有巨大变化,圣王、人王时代结束了,之后没有再出现这种圣人与人王一体的人物了,这个时期孔夫子出现了,他是素王,之后的时光里,不管人主怎么换朝代怎么换,他的思想是大一统华夏的主线。孔子(前551—前479)。
你看这几次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正好就是500年间隔。
孟子观察这一脉的时间发展演变,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在华夏文化的这个框架内,不管你偶然因素怎么变,是合?是散?是强人出?是雄才续命?是庸才末世?五百年左右一定会诞生一个一统华夏的王者!
凭什么这么断言?
是因为对这块土地这个文化的了解。
笔者是个草包,这都是瞎说,我观察我们中国老百姓有两个基础心理是很有趣的,可能是世界其它民族没有的:
第一个,我们的文化讲合,不讲散,我们文化天然有大一统观念。
第二个,中国文化有圣人情怀,我们内心处总相信会有一个圣人出来,而且历史上确实屡见不鲜。
这块土地这个人群,他们坚信这两个观念,那就一定五百年会有王者兴。
3、
好,我们假设这个思路可以讨论一下,那继续阐述:
孔子五百年后出的王者是谁?
第六个阶段,有三个人,秦始皇(前259—前210)+汉武帝(前156—前87)+汉光武帝(前5—57年)。
秦始皇一统天下,施行郡县制,中央从上直接管到县,开天辟地第一遭;
汉武帝延续秦皇、汉高祖的制度,进一步横击东南西北四方,确定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自信,进而成为一种信仰;
汉光武帝刘秀在西汉已经被篡后的二十年,再次复国成功,再次中兴,让这块土地的人进一步笃定汉的神圣性。
留意,孔子去世到刘秀去世,正好又是500年左右。
第七个阶段:曹操(259—前210)+司马昭(221—265)+刘渊(252—310)……北周(557—581)。你看,从刘秀去世,到曹操等一连串枭雄陆续出现及终结,是不是又正好隔了500年左右?
这五百年是什么?是东汉200年+曹刘孙开启英雄逐鹿的分裂时代300年.
然后就是第八个阶段,隋文帝(541—604),隋代(581——618)+唐代(618—907)+五代十国(907—979)。隋唐这三百多年的强盛时代又再一次形成了华夏文化的一个风貌与自信。
第九个阶段,宋太祖(927—976)出来了,一统分裂。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元(1271—1368).
第十个阶段,明太祖出来了(1328—1398)+康熙朝再度稳定南北(1654—1722)……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就到了1911年。
从明太祖去世,到清朝结束,仍然是500年左右。这时一位先生诞生了,1893—1976。开始第十一个阶段。
4、
我们现在的组织方式、生活内容,基本是沿袭明清时期,只是到民国之后又一变。也就是说今人熟悉的,只是中国人的第十阶段,前九个阶段的中国人分别怎么生活、怎么信仰,我们其实是盲人摸象,非常陌生。
这一点,是在几年前,笔者曾在河南禹州某个乡摸排乡志时,发现这一点。这个乡30多个村,大部分村史、族史只能追到清初,个别村能追到明初。
当时我比较惊讶,因为禹州是夏禹受封地,夏启建都地,号称华夏第一都。但是当地人的记忆竟然只能追溯到300多年前。我当时就惊讶于,其实我们对于先人的生活、先人的信仰等其实是完全两眼一抹黑的。断代了。只是当时我二十多岁,没有能力思考到上述程度。
而如今呢,我仍然没有能力把这个事进一步讲透——为什么恰好是500年左右?这个一再重复的数字不是偶然的,它背后一定是有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是用一种视角一种算法可以说清楚的。
当然,我上述的算法完全是草野的,粗糙的,破绽百出的。但这个思路是一种方式,对于我本人来说,确实能对历史人事文化的演变有一个入手的观察方法。
公众号:禹州千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