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 > “已而为知者”的背后

“已而为知者”的背后

重读《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句话,对佛法中“业力”一词的理解又多了几分。

人们时常在疲惫于吸取知识时用此语来宽解自己,前途漫漫了无尽头,所以求知也没个尽头,还是休息吧。但其实,这里的“知”可能不是指各种文化知识体系,而是指人的“心思”,即“非智识”。若如是理解,生有涯而知无涯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人的生命有夭寿,但内心的思绪纷纷扰扰无有穷尽。颇似庄子后文中所提到的“坐驰”,一个人看着很平静地坐在那里,但他的内心或许一刻也没有平静过,甚至刹那都不曾停息,这便是内耗,心思重则烦恼深,形销骨立皆是由此。

于是庄子告诉我们“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句话现在读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庄子那种明知劝阻不了但又不得不说的心情,让我明白其逍遥的背后其实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并不是纯然地遁世离去。已者,此也,意思是“如此、既然这样了”,有种明明知道不恰当、不合适,但还是忍不住被卷入的力不从心。书店里那些关于如何《与时间做朋友》、如何才能《终结拖延症》、怎样恢复《自控力》,或者是《解忧杂货店》等畅销书,其核心正是在教人们如何对治自己的习气,不令自己逐步走向“殆”,最佳方法就是庄子说的:不要“已而为知”,不要明知故犯,切莫重蹈覆辙。我们到底有多少身不由己?有多少明知故犯?有多少任性恣意?有多少随波逐流?才会如此地听不进去训言,一步步走向“殆”,或许人一辈子都在跟自己较劲而不自觉吧。有外力对抗的时候与人斗,无外力的对抗时候与己斗,当真应了庄子所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明白后能放下的是上等人,其他人做不到,不但做不到放下,反而因此又多了一重明白之后的痛苦。

我之前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有时会那么执拗,读到佛陀说的业力之后方才恍然。业力是个描述性的中性词,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在前面加上“善、恶、无计”的定语后,才成为“善业、恶业、无计业”,于是有了褒贬。它形容的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推着人不由自主地往前,快乐时甘之如饴,痛苦时想要逃避,却偏偏作不了主,自由自在到“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向往,所以孙猴子要去阴曹地府注销“生死簿”。只可惜外在的牢笼易破,内心的藩篱难除,王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那真是谈何容易。

不得不说,我还挺喜欢“业力”这个词的,它不仅让我拥有自觉戒备状态,还能用难行能行的精神鼓励我知难而上,去克服自己、征服自己。我最喜欢的便是这种自我拯救般的豪情,只要付出努力,每个人都有成就的可能,不依赖外界,不仰仗他人,这,难道不是真正的自由和民Z吗?

公众号:可可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