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与曹操:相似的位置,不同的结局
1、古史认为霍光是忠臣楷模
《资治通鉴·齐纪第七》: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病重将死,临死前对他最信任的弟弟拓跋勰(xié)说:“我这次要不行了,南齐依然未曾征服。太子年纪小,国家将来就靠你了。霍光、诸葛亮以异姓尚且能鞠躬尽瘁当好顾命大臣,更何况你是我亲弟弟又很贤能,以后就拜托给你了。”
说这个点。
一个英明的皇帝、父亲在将死之际,委托后事,对信任的人的将死之言,是希望对方能像霍光一样照顾自己的孩子与事业。
霍光(?—前68年)、诸葛亮(181—234年)。
我们如今是公元2023年,看霍光,大致将之趋向于董卓、曹操之类。
但笔者在古史之中发现并非如今,比如之前我们聊过,东汉开国后的第二位皇帝东汉明帝(28—75)在登基后,祭祀祖宗之外,还对匡扶大汉社稷的两位代表性人臣进行祭祀致敬,一个是萧何,另一个就是霍光。
事隔四百年后,作为异族入主中原的英明皇帝,则同样将霍光与诸葛亮推崇为人臣之楷模。
所以在国史上,伊伊、霍光、诸葛亮是并驾齐驱的忠臣。朋友之间最可贵的交情是能托妻献子。君臣之间亦是如此。受托付的这个人一定是忠、诚、稳定、见识高且异常能干。
2、霍光的瑕疵与处境
既然当事人、古人都认为霍光是忠臣能臣楷模,为何后人会将他几乎视为董卓曹操之流呢?
因为比之伊尹、诸葛亮,他有瑕疵:
第一、他废立皇帝;
第二、他照顾自家家族,霍家子弟布满朝廷关键岗位;
第三、因为霍光妻子为私利,谋害汉宣帝妻子。
第四、霍光死后,下场不好,霍家遭到了凄惨的抄家。
但这几条,其实都可以给霍光找出合理的理由:
第一、废立皇帝是因为汉昭帝20岁就早死,没有子嗣,选出了宗室近枝、十六七岁的刘贺,但这孩子进入京城登基的短暂时间中,就表现的又不孝又荒淫,尤其是愚蠢鲁莽,试图把中枢重臣全部换成自己封国的臣子。不废他,下一步大概率天下大乱。霍光怎么办?
第二、汉昭帝、汉宣帝为了拉long霍光,当然广封霍家子孙当官。恐怕没几个人能拎得清,拒绝这种事。
第三、霍光妻子为了让女儿当上皇后,设计毒杀汉宣帝在民间的妻子,这是女人私计。霍光很可能确实不知情。
第四、清算霍光家族是为了矫枉过正,清除霍光数十年的影响力。这是弱势新任疏支皇帝与权倾天下的权臣之间的利益斗争。霍光家不管有没有杀许平君(汉宣帝平民时的妻子),这个事都会办,就跟后来清算张居正一样。
3、曹操是霍光的一种延续与变化
在离霍光相近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霍光是忠臣。
但霍光这个位置,本身就意味着危险与诱惑,甚至武断可以说霍光这个位置,就意味着不忠。
因为他权力大到了能废立皇帝。哪个皇帝能允许出现这样的局面?
人臣与君主是要有一个警戒线的,超过这个红线,不管你怎么想,都一定形成你死我活的局面。
霍光与曹操,其实很相像。曹操是霍光在新的时势环境中的一种延续与变化。
怎么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首先打造了一个朕即天下的游戏制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身边的大秘赵高就敢、就能联合文官首脑李斯杀太子、立二皇子。三年后,他又杀秦二世,改立子婴。
140多年后,公元前74年,霍光破天荒地按照法理制度废立皇帝。上一次这么对待神圣君权(春秋战国的国君都不是大一统君主),是伊尹(?—前1550年),已经是1500年前的事了。
霍光之后,出现了哪个权臣?
又210多年后,东汉的梁冀(?—159),跋扈将军,作为外戚,独揽朝政近二十年,不仅先后立冲、质、桓三帝,还敢毒杀有异见的皇帝汉质帝(138—146)。
再然后是谁?
是曹操(155—220)。
曹操青少年时期,是忠臣,从小耳濡目染大汉的神圣性,他立志于做大汉的征西将军,为东汉当时糜烂的西北局势去马革裹尸。
而他与霍光的区别在哪呢?
首先当然要说发心。霍光即使再大权独揽,没想过取代大汉刘氏。但这个不足为定语,因为人心无凭。
主要是局势与环境。东汉末年,连续数代中央的昏庸无能,西北局势的糜烂,以及黄巾军的肆虐,董卓等西北军对京都与中枢的祸害,已经彻底打碎了大汉刘氏的神圣性、权威性。
当天下是曹操一刀一枪地平定下来,打下来时,为什么一定还要尊崇一个姓刘的无功、又无威、又无法验证能力、又无法稳镇各方面势力的人物还当皇帝?
所以你看,一个变化一定随即衍生出相近的一个变化,再衍生出又相近的一个变化,变来变去,就完全变味了。
历史是如此,这两千年的脉络是如此。
人也是如此啊,人的这一百年,为啥这个人的心思、气质变来变去,又似乎有一个模糊的中心、核心特点?就是在这里。
4、天下是laozi打下来的,这是皇权最核心的神圣性
这个东西很好玩,我们继续啰嗦。
曹操之后,是什么变化?曹丕代汉了,他做了当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然后刘备、孙权拿着这个事,骂你曹丕不忠、颠覆人臣之节、破坏大汉神圣性,给自己找了台阶也称帝了。大汉彻底完了。
上一次出现类似的事件是什么?210多年前,公元9年,王莽(前45—23年)以外戚、大儒的身份步步为营,篡了西汉的皇权。
曹丕之后是谁?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236—290)以权臣的身份,公元265年,晋朝代魏。
再然后,意外因素出现,晋武帝司马炎逝世不到二十年,皇室内乱将中原打成了破烂,晋室东渡,铁血汉人居然在中原大本营完了!这是炎黄以来三千多年未有之事!北方成了少数民族为主的皇朝,汉人逃到南方形成半壁江山。
东晋在江南又变化为另一个气质,皇权一蹶不振,这一百年的11位司马氏的皇帝,一直未出一个强力君主,就形成了皇帝、宗室、权臣、江南地方望族共治的局面。这时谁打破了这一局面?
刘裕(363—422)。
刘裕是个大头兵出身,但他完成了之前望族王敦、桓温等等都未能完成的事业,靠的是什么?
跟曹操一样,是军功。
他外抗北方胡族,内平叛乱,几次救亡国之难,还一度北伐收复了洛阳、长安两个汉人心中的神圣首都。
枪杆子出政权。
天下是laozi打下来的,这是皇权最核心的神圣性。留意这句话,特别适用于这块土地的文化与民心。
这是这块土地的历史与文化中很有趣的一个点,大到国,再到行业,再的企业,小到家庭,都是如此。
5、天命
历史上废立皇帝,或者有能力废立皇帝,或者接近这个能力的人物,每过百年肯定会诞生个把。
赵高、霍光、梁冀、董卓、孙綝、桓温、傅亮、宗爱、宇文护等,都干过这个事。
曹操、诸葛亮、司马越、桓温、仇士良、张居正等,都有能力干这个事;
王莽、曹丕、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洋、杨坚、朱温等,则直接就篡位自己干了。
同样的位置,同样的权臣,同样的大权在握,为啥有的大臣不仅能行废立之事,甚至能篡权禅位。有的权臣就不能。
史书与老百姓都通常用一个词来总结:天命。
天命在哪?
在军功。
还是上述那个理儿:天下是laozi打下来的。
霍光与曹操的区别,其实就在这个点上。
凡是能做到这一步的,不管是刘邦、朱元璋,还是赵匡胤、刘裕,大伙都认。
做不到这个事的,即使你再大权独揽,霍光、梁冀、张居正等,事后都会被清算,当年权有多大,事后清算的越严重。
做不到又强力推这个事弄成的,如司马昭司马炎、萧道成,当时人心就不服。
好了,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再深挖一下,不再梳理刘裕后的历史了。
6、马上皇帝与马下皇帝
你看这几千年,最推崇的是什么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明太祖。
统一一个特点,都是马上皇帝:开疆拓土,天下是上一辈儿打下来的。
一白遮百丑,一武定一切。
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大伙都知道,他们好大喜功,国力消耗太厉害,老百姓过的很不好。
远远没有文景之治、昭宣之治、开元盛世、宋仁宗时期、仁宣之治等等,这些文质彬彬的守成之主治下老百姓过的幸福。
这块土地就推崇开疆拓土、八方朝贡、六夷来服。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基本思维逻辑与文化特质?我没能力说清楚。但一定是有原因的。或许仍是我瞎说的儒家会形成的两个文化特点:大一统与圣王治世。我们一直受的这种基本教育,所以骨子里认这个东西。
这个点上,我们就要小心了。对于普通人来说,照样会有类似的误区:
家庭、家族中,谁能开疆拓土,就是大家心中的英雄,无脑地神化与歌颂,个个人都想当这样的角色。
而能稳保家庭稳定发展,团结和煦家庭,攻击力与侵略性不足的人,反而在人们心中不高看,甚至不入流。
这个观念要警惕。
争当太祖,九死一生。即使成功,除了事功之外,也是满目疮痍。
能稳定基本盘,让家庭成员们平安、和煦、发展的太宗,更值得我们尊重与学习。
公众号:禹州千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