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王宝孙、汪直、司马元显:十几岁的帝国话事人

王宝孙、汪直、司马元显:十几岁的帝国话事人

1、

中秋过了就是深秋,一年四季马上就又到了末尾。

你看我们普通人,这一辈子忙忙碌碌,一年中难有一两次得清闲与清凉。

那我们忙的是什么呢?

看似是在处理不同的事,其实除了糊口之外,其余的基本只是在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只不过富人被流星捧月,总有不同的人能提供情绪价值。

而常人则只能自己慰藉自己。

至于大富大贵之人,大抵被众星捧月,被事与人围着,情绪来不及舒展就又卷入了下一个因缘。生活如火如荼。

而穷人,则孤月冷风,如草木般独自生长、独自凋零罢了。

这些情绪与感受,如此真实与微妙,但你万不可当真,当真即着相,着相有后续一连串因缘,无论令你头脑发热与发冷,都会作出错误判断,延伸出一连串的错误因缘。

如何不当真?如何不着相?就在修养。

如何修养?请看诸家经典。

2、

顺带聊一个趣闻:

历史中,我们常常感叹开国将帅如何如何年轻,某某大帅23岁当军长,25岁当军团长,48岁当元帅;某某将军15岁当亲兵营长官,17岁当师长官。

这是历史上并不是独有的。

今早在《资治通鉴·齐纪第九》中看到:南齐废帝萧宝卷(483—501)登基后,昏暗冷酷,宠信奸佞。他最宠信的太监王宝孙,时年十三四岁,外号叫“伥子”,最受皇帝心爱,王宝孙参预朝廷政事,就是皇帝身边最信赖的文、武宠臣也对他恭顺。他可以控制大臣,篡改圣旨,甚至骑着马进入皇宫大殿内,敢于当面诋斥皇帝。所以,公卿大臣们见了他,都吓得连大气也不敢喘。

难以想象,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竟然能令满朝王公大臣胆战心惊。这样的孩子在这样的位置,会想些什么?

2.1

随即想到另外一个人,明宪宗一生挚爱奶妈出身的万贵妃,万贵妃喜欢小太监汪直,这小太监伶俐聪明狡猾,据说万贵妃、明宪宗把这孩子当作干儿子看待。于是十几岁的年纪被任命为御马监太监,又于公元1477年受诏创立一个新的特务机构,此机构名为西厂。

明朝有两大特务机构,一个是锦衣卫,一个是东厂。锦衣卫是皇帝的侍卫,东厂是皇帝的亲信太监,两个机构设立的目的是当皇帝耳目,替皇帝办事,来作为皇权拆挡、协调相权的工具。一句话:替皇帝说话,替皇帝办事。

那为什么又要用干儿子创建西厂?因为锦衣卫设立一定年限之后,很自然会与权贵们结成相互关照的网络,皇帝无法如臂使指。于是皇帝用身边的心腹太监创立东厂,来监督、协调、限制锦衣卫。于是就像司礼监太监成为内相,东厂提督就成为皇帝亲用的鞭子。但东厂提督设立日久,亦形成稳定的运行制度与规矩,皇帝再次无法如臂使指。于是再次用更心腹、更听话的人来设立机构办事。

汪直之所以在十几岁的年纪,成为权倾朝野的大红人,就因为他在替皇帝说话、替皇帝办事。

汪直在十几岁的年纪,任西厂提督,替皇帝收拾不听话的大臣,大肆兴起大狱,遭到群臣联名控告抵制,旋即罢官。但第二年,就被任命巡抚辽东,搞出了成化犁庭,几乎把建州女真灭族;随后,巡抚大同、宣府,并取得战功。再随后,一直遭到密集弹劾的汪直被弃用,消失于史书之中。

据说,汪直的八字就是典型的“马头藏剑、威震边疆”的格局。

2.2

司马道子(364—403),东晋孝武帝同母弟,一直充任要职。在哥哥被害后,以皇叔之尊辅政掌权。

司马道子爱喝酒,才智平庸。但他的世子司马元显(382—402)聪明好学,志气果锐。于是老爹喝酒,儿子管事。

15岁的司马元显实际上就是东晋当时的话事人,随即又平定藩镇王恭叛乱,威震天下。16岁开始,代父掌权,担任尚书令,以及录尚书事、侍中、后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扬豫徐兖青幽冀并荆江司雍梁益交广十六州诸军事。

16岁的人儿总掌国事。他随后开始敛财、好名、任用奉承之徒、为政轻率,与父亲矛盾激化。20岁时,恒玄叛乱成功,司马元显被杀。

3、

仔细看一下的话,我们不能简单非黑即白,说这三个人是坏人。

汪直不是坏人,他是在替皇帝忠心办事;王宝孙不是坏人,他是小皇帝的心腹;司马元显不是坏人,他是父亲不管事,顺位凭能力替补而上。

他们都是最高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出现的意外风景。

公众号:禹州千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