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字疑即“芋”字
国学
2023-09-05 06:42:24
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植物,可能并不是中国本土固有的,而是外来的,只是有的传入早,有的传入迟而已。如果排除了后来传入的,可以想象孔子那个时代,人们的食物其实是很单调的,很多我们现在常吃的东西根本吃不到。新传入的物种,起名很有意思,多数都通过与固有物种的对比来起名。
薯,《说文》未载,但有“芋”字。芋,又称芋头,是中国固有的农作物,是一种粗大的根茎,长期以来可能是一些地方的主食,但味道并不一定很甜,也不是红色的。后来,大约在明代,一个叫陈振龙的人,从东南亚移植过来一种新的作物,长得跟芋头相似,也是一种粗大的根茎,但是红色的,而且比芋头要甜,于是就称之为红芋,以区别于一般的芋头;又称为番芋,意为从外国传来的;又称为甘芋,意为比一般的芋头要甜。但在写字时,却用“薯”字来写,其实应该是“芋”字。薯、芋读音本来就非常接近,在古代可能读音是相同的,今天很多地方这两个字读音也混淆不分,既称红薯,又叫红芋。
另外,西红柿,又叫番茄、洋柿子,名称也很有意思,番茄,长得像本地的茄子,于是起个名,叫外来的茄子,即番茄。洋柿子,本土本来就有柿子这种植物,现在又传来一种跟柿子很像的物种,于是叫洋柿子。至于西红柿,则是重新起的学名,不再依附于其它植物。
公众号:求是斋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