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运用《易经》看地理,是一门科学而非伪科学?
为什么说运用《易经》知识看地理,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伪科学呢?“易学难精”,难在何处呢?
众所周知,形、气、质相感而化生万物。其中“形”,乃大众能轻易可以看到、摸到、触碰到的,而“气”与“质”,则非心神不宁者可以轻容察知和洞悉的了。正因为这一点,“易学难精”之“难”,便有了隐而不显之神秘特征。
那么,为什么说“后天八卦”之运用,是科学而非伪科学呢?
现在,请诸君看一看下图第一张配图:一棵梧桐树。这棵梧桐树,昨日笔者发现它时,是因为它树冠东侧的叶子还青翠,而它西侧的树叶基本完全枯黄,甚至已有许多脱落了。当下,笔者观察了光源,发现夕阳隐晦,显然,夕照不足以改变树叶的色彩。
那么,造成树冠东、西两侧树叶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显然,其原因该在于它们接受了不同时辰的日照之故。这一点,其类似于背阳与朝阳之不同吧?
东侧的树冠,正面接受阳光之时段,大地带着一夜的阴气与水气。所以,这时段,万物在较足阴气的护佑下,阳气还不至于显过显燥。
然而,下午正面照射在西侧树冠上的阳光,虽然是同一个太阳,但这时的地气,却因正午前后水气的大量蒸发,阴气损耗过大而显得不足了。这时,尽管阳极生阴了,但也抵挡不住下午燥气的过重。
正因为这个原因,西侧树叶才受到了阳光的炙烤,而过早枯黄的。
与这基本同理,背阳朝阳的树木,它们南侧树冠丰满又高大,是因受阳光亲抚的时段较多。而北侧树冠瘦小,也正是阳光难以正面照射到,故它们受热少、温度低、阴气重,所以少了膨胀的机会而多了收敛的时间。因此北向的树木,难以迅速生长和分枝,但其密度一定高于南侧树枝的。
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方向不同,事物受热受寒的不同,会促成不一样的材质。
对于树是这样,那么,对于人亦一样吗?人与树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影响吗?
显然,答案是肯定的,答案也是否定的。这就好比,你的手是否是握着拳头的呢?答案,你说了算。
天地人三才,先天八卦基本不变,为体。后天八卦虽为用,其实它因来自于不变之先天,所以它平衡之最优方案,基本也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相对于人来说,它也是体,而人,才是真正的用。
所以,最灵活之“人”,其如何用?其意欲如何?其目的如何?其选择如何?这就要看“人”自己的选择了。
众所周知,本质上,人与树一样,均是环境的产物;然而,人与树又不一样,人可以走动,人可以移动、取舍,人可以调和与利用,人有喜好与智慧,人还有意识引导与联想等。
可是,人的思维,依然会在不自觉中受到环境变异的诸多影响。比如,人们朝向“东”,或念想到“东”,头脑中便会在不自觉中联想到日出,联想到旭日东升,联想到朝气蓬勃的晨霭,联想到冲破黑暗,带来一片光明之前景,联想到阳光愈发高又亮,于是心中便充满了希望。
而人们面向西方,便会联想到夕阳,联想日落,联想到不久之后的黑夜,联想到迷糊不清的夜间世界,联想到瑟瑟之秋风和冰冻之寒冬等。那时那刻,人的心境与选择,与“东”向之念头便完全不同了。
同样,念“南”、念“北”、念“中”,它们的联想也各不相同。为此,人们的自信、观点、选择、角色和身体状况等,也就均不相同了。
所以,鬼才神医倪海厦才说:“地理位置不一样,念头就不一样”。念头不一样,行为和选择就不一样;行为不一样,结果和运气也就不一样了。
显然,这,就是《易经》用于地理上的科学道理了。这,也显示了《易经》天地人合一之大道精神。
同时,它也显示了,“易学难精”之“难”,“难”就难在,天气、天象、地气、地象,是如何悄悄影响人类和众生之生长繁衍的?如何避免天灾?如何调和矛盾?如何保全生命的安然无恙?
至于人们如何选择“九宫格”之各宫?如何利用“九宫格”之宫位?又如何利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来达到调和自己与众人的关系,这就不是本次“话题”所讨论的内容了。有缘再会吧!
作者:无为治 公众号:无为治